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对博物馆发出灵魂质疑,​用了18个叹号1个问号

文博圈V7 文博圈 2023-10-07

观众投诉博物馆不让孩子跳跑


炎炎夏日

博物馆成为大众的“好去处”
全国各馆参观量明显增大
但人多了,事儿也就多了

近日
一张广东省博物馆的
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人在留言本上
发出了灵魂质疑
用了18个感叹号和1个问号



博物馆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
“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
“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
并且反问:
“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管得也太多了吧!”
对此,
广东省博物馆作出回应:

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
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博物馆礼仪,
从娃娃抓起


并以征集评论的互动方式,
引导公众
又文明又愉快地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对此,网友们也表示
这份“质疑”毫无道理




还有网友一再强调杜绝博物馆不文明行为!



每到寒暑假
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到博物馆参观


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
几乎成了假期博物馆的常态

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在微博中曝光,每次进陕历博第一展厅,好多人都是从“牵”蓝田人的手开始的……


几天前,武汉自然博物馆也在微博中曝光:约400元一只的蝴蝶标本,被小朋友们破坏掉玻璃展盒、撕扯掉翅膀。


今年5月26日,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预展上,任伯年花鸟四屏之《淡黄杨柳带栖鸦》被一名儿童撕毁。


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未满一个月,就遭遇了触摸池里的海星被摸死的尴尬状况;
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一件艺术家作品《天使在等待》,被儿童观众损坏,不得不改名为《折》;北京天文馆有一处互动设施“大鼓”,其设计寿命能承受10万次敲击,但在陈设之初几乎每周都要更换……

帐号@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曾在微博里征集话题: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你最不能忍的不文明行为是?


回答最多的有以下几条:


1.熊孩子出没,熊家长表情鼓励赞许,无视展板,对展品胡说八道。
2.大声喧哗,无视他人存在。
3.志愿者讲解时,不尊重志愿者的工作。
4.把博物馆当景点,在展厅吃东西。
5.用闪光灯照相,有的博物馆禁止拍照,还偷拍。


其实,对于此类不文明参观行为,博物馆早已做出很多应对措施。例如,张贴文明参观须知、发放文明参观手册、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和博物馆参观礼仪宣传。但针对这些屡禁不止的乱象,未来博物馆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地引导观众文明参观呢?

如何更好的引导观众文明参观?

开发更易于观众接受的引导方式

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为观众提供文明舒适的引导服务。开展观众调查,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在解决休息设施、安保等常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观众的年龄、性别、兴趣偏好等不同特性,结合本馆定位和藏品特色,利用科技、艺术等多种元素,创新形式开发更易于观众接受的引导方式。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便将一级文物“黄埔军校学生毕业证书”盘活起来,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毕业证书。观众在参观之后如果能准确回答有关军校的历史问题或博物馆文明参观的相关问题,就为其发一份毕业证书;观众可以填上自己的姓名,写上日期,再加盖纪念章,颇具纪念意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发布视频“《芝麻街》里的饼干怪”,通过可爱的饼干怪和工作人员的互动,温馨提示人们不要在展厅里吃零食,要爱护展厅环境卫生,引发观众大呼“好萌”。这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文明参观规范的一个优秀案例。


完善文明参观的引导工作

更新对场馆一线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观众的观展礼仪的管理。当前,多数观众知道要在展厅内保持安静,但并未意识到在非展厅的开放区也应举止文明。非展厅的开放区也是博物馆公共区域的一部分,观众也需要在此文明参观。那么,博物馆是否可以向观众说明文明参观的区域,通过提示和艺术性引导的方式培养文明参观习惯呢?

除了日常观众参观行为的规范,观众有序离馆也是文明参观的一部分。在闭馆时前十分钟,博物馆一般会用轻音乐加广播提醒的方式,提醒观众离馆。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观众不能很好地配合离馆工作,造成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提前说明离馆时间和要求,进行文明规劝。另一方面,观众要主动配合博物馆的工作,合理规划参观时间和行程。

此外,文明参观的形成既需要观众与博物馆的相互配合,还要有强制管理。2015年,国家旅游局开始施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游客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损毁、破坏文物古迹等不文明行为开展记录管理工作。目前已有南京、北京多城建立不文明游客黑名单。对于博物馆来说,在严格执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同时,可以因馆设规、因需设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观众参观规范。

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宣传普及

除了做好本馆基础服务外,博物馆还可以联合学校、家庭、艺术教育机构、媒体等社会力量,加强对文明参观的宣传普及。

譬如,充分利用馆校合作的形式,将观展礼仪引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正式教育传达文明观展的理念。或者开展这一主题的亲子或幼儿教育活动,邀请父母与孩子共同接受文明参观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还可以加强与社会艺术教育机构或预约团体参观者的沟通,告知社会机构正确的观展礼仪,请其协助规范自己组织观众的参观行为,对文明参观规范进行推广。

此外,社交媒体也应该是加强观众文明引导的一股积极力量,进行正向引导和反向制止。

发布观众参观须知,大力宣传文明观展礼仪;报道不文明行为,让观众在讨论的过程中自省,提高文明参观意识,养成“文明参观,从我做起”的好习惯,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效应。

如近日四川博物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发起“最不能忍的博物馆管参观不文明行为”投票,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上海博物馆发布微博文章《暑假泡博物馆?YES!参观礼仪先知道》,多家博物馆转发,观众文明参观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如何文明参观博物馆

@文明江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展览厅内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参观时不要对展品妄加评论,如果你很欣赏某件展品,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多欣赏一会儿;如果别人停住欣赏某件展品,而你不得不从他面前穿过时,一定要说“对不起”。


2



参观时要爱护展品,不要用手触摸。触摸会使汗液滞留在展品表面,易使展品发生相应变化,不利它们的展出和保存。


还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不小心碰坏展品和其他设施。个别展览的展品因版权原因不允许参观者拍照。




有的展品如中国字画、油画、古籍善本、织绣品等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形成永久性损坏。




在幽暗、安静的展厅环境里“闪光”,也会影响其他观众的正常欣赏和参观。因此,参观者应该“忍痛割爱”,克制自己拍照的欲望,让更多的后来人看到完好无损的这些作品。




积极配合馆方对裸露展品提出的具体要求或采取的相应措施,如设置说明牌劝导观众不要随意触摸和攀爬展品,或用隔离带将展区与活动区隔离,参观者要给予理解。



你们的博物馆

还有什么奇葩的不文明行为

请留言,给更多参观者以警示!


综合:新浪微博、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弘博网、辽沈晚报



《中国文物报》创刊以来的文章

全在这里了

全文检索U盘征订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识别上图二维码,快速征订《中国文物报1985-2018》全文检索U盘。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